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中国《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发布

2014-09-11 医脉通临床指南

眼眶位于面中部,呈四棱锥体形,尖端向后与颅内相通,眶内包含眼球、视神经、动眼神经和眼外肌等组织。眼眶具有保护眼球及其功能和维持面部容貌外形等重要作用。眼眶受外力作用发生骨折,临床上分为眼眶爆裂性骨折(单纯性眶壁骨折)和复合性眼眶骨折两大类。眼眶爆裂性骨折是指不累及眶缘而仅有眶壁发生骨折,复合性眼眶骨折是指眶缘和眶壁同时骨折。眼眶骨折可导致眼球内陷或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功能障碍、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等。

随着外伤和交通事故增多,眼眶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在眼眶骨折的诊疗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漏诊、误诊和误治,术前检查、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和修复材料应用等尚无统一规范,治疗水平参差不齐,治疗效果大相径庭,严重并发症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现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召集我国眼眶外科专家,依据先易后难原则,根据专家多年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充分讨论,制定出《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以下简称“共识”),以期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复位嵌顿在骨折处和疝出至上颌窦和(或)筛窦的眶内容物,修复眶壁缺损,消除或改善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矫正眼球内陷和移位。


以下内容选自共识,共识全文请见“阅读原文”

一、定义

眼眶爆裂性骨折是指大于眶口的物体钝性作用于眼眶,使眶底和(或)眶内壁薄弱处发生骨折和碎裂,但眶缘连续性保持完整,眶内容疝出至上颌窦和(或)筛窦内,导致眼球内陷和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甚至视力下降等。

眼眶爆裂性骨折根据累及的眶壁分为单纯内壁骨折、单纯眶底骨折和内下壁(眶底和内壁)骨折,单纯外壁骨折和单纯眶顶骨折极其少见,多伴有眶缘骨折,不属于眼眶爆裂性骨折。

二、临床表现


眼眶爆裂性骨折发生早期,患者因眼眶组织血肿和水肿,可表现为眼球突出、上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等;随着血肿和水肿的吸收和消退,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内陷和(或)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等。

1.眼球内陷和移位:眶底和(或)内壁骨折后发生眶底下移和(或)内壁内移,导致眶腔容积增大;眶内脂肪和肌肉等软组织疝出至上颌窦和(或)筛窦,导致眶内软组织体积减少;眶腔容积增大而软组织体积减少,导致眼球内陷。眼球内陷和移位的程度与眶壁骨折范围和眶内组织的疝出程度密切相关。

2.眼球运动障碍:按病因分为限制性和麻痹性,临床上主要是限制性因素。限制性运动障碍是由于眼外肌或其周围软组织嵌顿在骨折处或疝出至鼻窦内,对眼外肌嵌顿牵拉所致。麻痹性运动障碍则由于眼外肌的支配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受损或眼外肌直接损伤引起。被动牵拉试验可鉴别限制性和麻痹性眼球运动障碍。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主要是单纯眶底骨折,表现为下直肌和(或)脂肪筋膜等软组织嵌顿在骨折处,眼球上转受限,被动牵拉试验阳性,一般不发生大量眶内容疝出至上颌窦内的情况。

3.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复视症状,以运动障碍方向复视最为明显。

4.感觉神经障碍:眶下壁骨折往往会损伤眶下神经,导致骨折侧下睑、面颊部、上唇皮肤和牙龈黏膜等感觉异常。

5.其他:外伤可致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

三、检查和诊断

首先评估患者全身隋况,排除威胁生命体征的其他因素。

1.眼科检查:包含视力、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情况外,尚需进行下列检查:(1)眼球运动检查;(2)复视分析;(3)眼球突出度测量;(4)被动牵拉试验。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检查眼眶骨折首选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水平位、冠状位及三维重建。水平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眶内壁骨折,内直肌向内移位以及内直肌及周围软组织疝出至筛窦内的情况;冠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眶底骨折,下直肌和眶内软组织嵌顿或疝出至上颌窦内等情况。三维重建有助于区分眼眶爆裂性骨折和复合性骨折。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CT表现:

(1)眶底骨折,软组织和(或)下直肌嵌顿于骨折处或疝出至上颌窦;

(2)眶内壁骨折,软组织和(或)内直肌移位疝入筛窦;

(3)内下壁骨折,软组织和(或)眼外肌疝人筛窦和上颌窦。

3.诊断:依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和CT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文章选自《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全文请见“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